家和的意義,在於溝通、尊重、體恤

曾經看到個真實故事,一間醫院請來了一個催眠師示範催眠治療,當場 便邀請幾位自願者上台接受催眠,本意是要讓受試者回到一 個愉快的經驗,於是引導著大家回想起過年全家人聚在一起和樂融融的景象,沒想到台上的三位受試者只有一位似乎真的沉浸在歡愉的情緒中,其他兩位一個是眉頭緊皺,顯 得十分焦慮不安,另一位,則是淚流滿面。催眠師事後道歉,說自己 不該以為與家人團聚對每個人而言都是快樂的事。回家,對許多人而言,是沉重的。

立於家庭的中心點的是父親與母親兩個人,這兩個人相處得如何、以及如何相處都對於子女都有相當重大的影響力。

我是半個單親,會說半個是因為我的父母不是從小就離異,而是在我高中的時候才終於離婚,就在我叛逆的時期。在此之前,整個家已經吵吵鬧鬧了很多年,而分開的原因很無聊,不外乎就是誰受不了誰、誰又外遇等等,而寫在紙上的原因總是千篇一律的個性不合。

那個時期的青少年總是有一股強說愁的情緒,家裡的氣氛更讓我變得不愛回家,流連在撞球間、漫畫王等,甚至寧願睡在樓下也不願上樓回到那紛擾的家,而我弟則是相反,每天都關在房裡認為全世界都對不起他。

『問題兒童』,有問題的通常都不是兒童

長大之後有時就會思考當時的轉折點是什麼,是在哪裡讓整個家的關係急轉而下?是離婚?抑或是那吵吵鬧鬧的每一天?若是能重來我又會做什麼?換成是我的話會處理得更好嗎?我以後會不會讓我的小孩有同樣的陰影?或是更嚴重?

沒有生也就算了,但既然結了婚生了小孩,學會如何有效的溝通與解決兩人間的衝突就非常重要,只是很可惜大多數人寧願花很多錢做一些所謂對自己好的事、或是讓孩子去上一些不知所以然的課程,卻不願意花一點時間在學習婚姻及家庭的經營上。這種能力,通常都不是與生俱來。

“家庭生活質素對青少年的成長;具有實質和深遠的影響。除家庭關係是否融洽外,家長本身能否成為子女的榜樣亦是關鍵因素,因此,青少年對家長的認同和尊重程度,顯然直接影響他們是否願意依附家庭和聽從家人的意見。”(香港青年協會《青少年對家庭的觀念調查》)

當然,要一個家庭完全沒有任何問題幾乎是不可能的,家家都有許多本難念的經,但如何最後溝通、如何體恤及尊重其他人是一切根本。

還是老話一句,“家和,才能萬事興”

By:


發表迴響

探索更多來自 識見生產MKStudio 的內容

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,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。

Continue readi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