共享經濟大耀進,先撇開單車不說,你知道還有共享公設嗎?

一場金融危機的大震盪,震出了長久以來資本主義社會根深蒂固的問題,也震碎了大眾對於品牌的信任,更讓網路社群集體互信開始萌芽。共享經濟,正是一種閒置資源的再分配,讓有需要的人得以較便宜的代價借用資源,同時創造出剩餘的附加價值。因此,更讓擁有的必要性變低,只有當我們需要的時候,才去擁有想要的東西。這樣的經濟模式完全顛覆了以前的購買經濟行為,甚至完整改變了你我的生活。

根據PWC 的報告顯示,以 Uber、Airbnb 為代表的分享經濟服務快速興起,便利、參與感和信任是推動分享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,目前營運分享經濟類業務的公司營收總和大約為 150 億美元,未來十年內將成長到 3,350 億美元。

2

PWC對來自不同地區、不同年齡和收入的 1,000 位美國人進行調查,瞭解他們對於分享經濟的瞭解程序,大約有五成受訪者聽說過這類公司,其中很大一部分受訪者表示會在未來兩年內使用這類服務,在瞭解分享經濟的受訪者中,大約有八成認為這類服務降低了生活成本,提高了便利性,加強了社區內的聯繫。而在德國,共享經濟更是蓬勃發展,德國共用汽車、音樂、住所、文件等的情況將與日俱增,德國共享經濟市值超過200億歐元(約台幣7281億元)。

在台灣,十多家國內外共享經濟企業於7月25日(2018)共同成立「台灣協作暨共享經濟協會」,成員成員包括AsiaYo、Gogovan、Lalamove、Uber、USPACE、WeMo、ZipCar等國內外多家業者,將與政府一起打造國內共享經濟的市場,並且把餅做大,而首先第一步就是調整現有法規。國發會主委陳美伶指出,共享經濟的創新商業模式已不可逆,新創業者、共享經濟業者到台灣發展,面臨台灣法規太過嚴格的問題,國發會已協調各部會法規鬆綁,鬆綁338項法規,希望業者與政府共同討論,希望創造消費者、業者、政府三贏局面。

seat-established-e1532508607500

而在東南亞,最致力於創新產業及引領潮流的國家非泰國莫屬,不論在農業、科技、製造業在這幾年都有亮眼的成績。知名建商Sansiri尚思瑞則創造出建案公設共享的概念,同系列的建案住戶可以享受其他社區所規劃的不同公設,從休閒、運動、商務甚至是攝影棚等都可以共享,住戶能隨時線上預約公設的使用,卻不需支付額外的管理費。

FINAL_PHOTO-STUDIO_180629

共享經濟在維基百科上的定義是:

以分享人力與物質資產為核心,打造而成的一種永續經濟系統,其中包括共同創造、生產、分配、交換與消費不同人組織的貨品與服務。這些系統的型態多元,但都運用資訊科技,讓個人、企業、非營利組織與政府獲得資訊的力量,促使多餘貨品與服務可分配、分享與再利用。

 

By:


發表迴響

%d 位部落客按了讚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