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震來了怎麼辦,舊公寓還能保護你的家人嗎?

今年下半年台灣地震頻傳,而且級數都不小,台灣東部未來可能還會出現規模八以上的強震。這些類型的地震被稱為”海溝型地震“,與陸地型地震不同,海溝型地震因為斷層帶極長,一但破裂震波相當驚人,按照過去發生的紀錄規模級數大到9.5,上次日本的311地震級數是在9.0,專家表示有可能會發生在2025年前後。中央大學地質系教授,李錫堤教授大膽預言:「我們最近的5年到10年以來發生在東部的這些地震,都是在準備海溝型地震」

根據地調所的最新調查,台灣新發現三條新的活動斷層,分別是位於高雄的”車瓜林斷層”、”口宵里斷層”位於台南附近、另外就是位於台灣中部的”初鄉斷層”,未來從北到南將會有36條活動斷層。

高樓層要防範長波長的震動,低矮的房子則比較需要防範高頻率的震動。台灣的建築物大部分都是30年以上的老屋,一但強烈地震來襲後果相當堪憂。

海溝型地震震波極為深遠,長波一但傳到盆地會有可怕的盆地共振效應,意思就是因為盆地地形與大樓震波相互影響,震波就會被放大,對建築物結構的損壞也就越大,而台灣建築法規定,建築物超過50公尺需要增加消防規範,所以早期有很多建商為了規避法規而將建築物限制在這個高度內,使得許多老舊建築物的結構或是消防設施並不完善,相對的風險也很高,專家就預警北市老舊公寓要小心。

鬆軟地層對震波放大的現象/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

英國劍橋大學和勞合社(Lloyd’s of London)曾共同發表一份世界城市風險調查報告(World Cities Risk 2015-2015),台北市被列為全球風險最高的城市,報告基於包含天然及人為災害等23種風險因素,並以預期會造成的經濟損失為評斷標準,高度發展的城市相對來說所承擔的風險也就越大。台北市只要有6級以上大地震,資產曝險將高達GDP的34%,換算約1377億美元,預估將會有4千棟房子以上30-40年的老舊房子倒塌(921地震台北市的最大震度為5級)。

World Cities Risk 2015-2015

根據的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的「台北盆地設計地震微分區研究」顯示,台北盆地附近的地震活動是全台最低的區域之ㄧ,然而因盆地特有的地形與地質條件,使得地震波受到盆地效應的影響而常被放大數倍,尤其是長週期波的能量在特定條件下的共振增幅極為明顯,對十樓以上的建築構成潛在的危害。在現行規範裡,因應台北盆地內的不同的沖積層厚度而造成的強震反應,將台北盆地劃分為”台北一區”、”台北二區”及”台北三區”,三個不同區域分別制定不同的建築物設計反應譜,一區最大、三區最小。

台北盆地微分區圖。(邱世彬等人,2008)

台北盆地設計地震微分區研究

以台北市大安區來說,大部分區域皆位於台北二區,依「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 」此區域的建築物設計需對應0.24G的“5級地震”。0.08G以下屬於4級以下中震,0.08G~0.25G屬於5級強震、0.25G~0.4G屬於6級烈震,0.4G以上則是7級劇震。(921地震台北市為5級)

亞昕敦南 3D外觀示意圖

【亞昕敦南】位處於台北市大安區臥龍里,整體建築採SC鋼骨結構,具有勁度高、舒適性佳等優勢;柱內灌漿最高磅數達8000磅,增加建築物整體韌性並減少震動;採用切削式高韌性接合設計,遇到強震時能避免造成樑柱接頭損壞;同時也選用與台北101同等級SM570M高強度耐震結構用鋼,較一般建築結構規格強度更高。【亞昕敦南】耐震能力高於台北市的相關規範,能對應到6級地震,並配合國內外最新規範及研究,採小震不壞(3到4級)、中震可修(5到6級)、大震不倒(7級以上)的相關設計原則,確保住戶的安全性。

同時,【亞昕敦南】位於“土壤液化低潛勢區 ”,而因開挖深度較深,開挖時已挖除大部分可能液化的土壤,地下結構基礎部分採用筏式基礎,減少差異沈陷,並有防水、阻水滲透功能,並使用60公分厚連續壁施作,有效基礎深度達30公尺,根基穩固,剩餘下方土壤位於連續壁圍束區內,基地地表下土層無液化之虞。 

亞昕敦南位於土壤液化低潛勢區

亞昕敦南官網

By:


發表迴響

%d 位部落客按了讚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