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台灣的住宅不動產市場,除了所謂的自住(Primary Residence),另外一種主要的形式就是買房投資(Investment Property),但其實,還有另外一種資產形式也一直默默存在著,但卻鮮少被拿出來討論,那就是度假宅(Vacation Home),或著稱第二房(Second Home)。
在海外,度假房一直都是主要的不動產投資商品之一,在全世界各大主要城市裡大約都有5%的度假房產品,除了拿來當作度假使用外,其實還有出租的功能,算是一種複合型的不動產,而在近幾年的像是Air b’n’b等共享經濟的盛行下,這樣的產品每年的有一定的成長趨勢。而在世界幾個主要的不動產調查機構像是Knight Frank等都會定期針對這類商品提出研究報告,及預測未來的趨勢。
那麼在台灣鮮少被討論的度假宅到底與投資型住宅有何不同?差異性又在哪呢?
投資型住宅特性:
-
不是主要自用的住宅
-
購買的原因是為了賺取租金、等待增值、或節稅
原則上就是為了有更多的收益,而不是拿來自用或是給家人使用,其中包含了住宅出租、商業不動產、投資重畫區等等,而這種投資型商品通常得負擔較高的持有稅及貸款稅率。
度假宅的特性:
而度假宅的定義則是,在一年期中有一定期間作為自用的住宅。在海外,度假宅的市場幾乎都集中於公寓大樓,比較少會有獨棟透天的產品,因為實際居住的時間只有一年中的一小段,若是購買獨棟住宅的話就比較不易管理,可能一年後回來的時候院子裡的草都長的比人高了。在持有稅上面,也比出租使用上來的便宜。(當然台灣很多人投資房產也都會盡量使用自用住宅稅率,這是以實際稅法上的定義而言。)
早期台灣的度假置產市場主要以偏鄉或是南部透天為主,其中不泛是因為老家在該地的原因,但在這十年間,有另一個新的度假宅市場出現,打破了第二房都是買在老家的習慣,進而轉而追求一種生活品質的提升,那就是宜蘭。
更好的生活近年來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態度,越是繁忙越是需要一個洗滌心靈的方法,與其被日常的瑣事燃燒殆盡,何不來個負擔得起的度假宅來犒賞自己呢?(再來台重機就更完美了XD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