泰拳,泰國的傳統搏擊技術,特點是可以在極短的距離下,使用拳、腳、膝、肘進行攻擊,是一種非常注重實用性和殺傷力的武術。單字Muay 來自於梵語的Mavya。而Muay Thai 被稱為「八肢的科學」或「八肢的藝術」,因為其使用了雙拳、雙腳、雙肘、雙膝這八點來進行攻擊,與雙點的拳擊和四點的老鞋(法國腿術)不同。
泰拳歷史
泰拳有著悠久的歷史,起源於古代戰爭。起初,泰拳的受訓對象一般是宮裡的男子、官吏以及生活在全場附近的小孩,它們都是熱愛國家,要保衛自己家園的熱血人民。在素可泰王朝時期,進入青年階段的男子,都要習泰拳,才算成為真正的男子漢。
從前,泰拳手在搏鬥時用粗棉線把雙拳纏得如同鎧甲一般,並在拳峰處紮成結,然後將雙拳浸泡在粘液中,再撒上碎玻璃或砂礫,使雙拳表面異常粗糙。後來這種方法逐漸被停止使用,而代之以拳擊手套。二十世紀初,玫瑰園廣場設立拳台以後,泰拳便成為一項具備一系列規則的體育運動,拳台地板由木質材料製成,在上面鋪以用燈芯草做成的墊子,拳手著短褲比賽。比賽以分鐘來計時,設一名裁判。
泰拳分類
泰國武學源於幾百年前,統稱泰拳,原本只有一種形式,隨著時間與地區的差異出現了幾種派系與分類。
第一種為古泰拳(英譯:Muay Thai Boran,傳統招式,擂台禁用),細分為南部風(Muay Chaiya、Muay Maa Yang)、東部風格(Muay Korat)、中部風格(Muay Pak Klang、Muay Lopburi、Muay Ayutthaya)、北部風格(Muay Thasao、Muay Lanna)、北部風格清邁分支(Muay Thai Sanga)等等。
第二種為擂台泰拳,有專業拳手(沒戴頭套,只戴拳套)和業餘拳手(有戴頭套及拳套)兩種。
第三種為表演泰拳,有傳統禮法及飾物。
第四種為健身泰拳,沒有制服、傳統禮法、招式及飾物,不為格鬥只為健身。
第五種為平民泰拳,沒有制服、傳統禮法、招式及飾物,一切從簡。
第六種為街頭泰拳,沒有制服、傳統禮法及飾物,招式兇狠,戰鬥為主,源自20多年前的監獄時期,現已失傳。
第七種為傳統泰拳(Muay Thai Maha Monkun 瑪哈檬坤古泰拳),是由街頭式、擂台式以及三種古泰拳整合而成,有制服,禮法,飾物及古招式。
拜師
泰拳文化與泰族當中的傳統文化關係十分密切,其宗教色彩十分濃厚。例如拜師拳舞、競技禮節及上台比賽前,在擂台上的拳舞祭祀儀式等等。
拜師拳舞
拜師拳舞由於師承和派別不同,祈禱形式也各異,但主要都是為了表達對師長的崇敬和愛戴知情,向祖師祈禱以求成功。除此之外,拜師拳舞還可以幫助拳手定神和熱身,調整心理姿態,適應環境和氣氛,進入良好的競技狀態。並通過拳舞儀式的各種緩慢動作,拉長了肌肉和韌帶,促進了血液循環,提高了運動器官的興奮性,使內臟器官為激烈運動做好準備。
擂台式泰拳比賽正式開始前,泰拳手會在音樂伴奏下表演拜師拳舞,祈求平安以及表示對父母和師長的敬意,同時也通過拜師拳舞來進行熱身。當今常見的拜師拳舞(拜神敬師拳舞禮)有「四面梵天」、「少女抹粉」、「天鵝飛翔」、「羅摩逐鹿」、「鷹神展翅」、「猴神撥雲」、「象神揺鼻」、「猴神射箭」、「勇士磨刀」、「美人照鏡」等動作。
護具
泰拳手使用的護具有「蒙坤」(มงคล)和「巴加」(ประเจียด),是一種結繩製成分別配戴於頭部和上臂,源於古泰拳在古時候此物經過泰神師傅(法師)唸咒劃符作法會起到護身的作用,泰神教中有幾種密符経咒如Kata Mahamonkum、Kata Maahwu、Namapattat等,最高等級可以刀槍不入。現代擂台比賽前,多數隻作為一種儀式,泰拳手頭戴「蒙坤」行拜師拳舞,向恩師表示敬意。拳舞完畢後,「蒙坤」由教練或經紀人在第一回合比賽開始前脫去。
現今的泰拳,是集合多項美質於一體,是沿革、娛樂、武學、藝術及體育的總結合,是泰國民族獨有之瑰寶。而在曼谷時常都會有泰拳的比賽可以看,在現場看這種令人熱血沸騰、暢快淋漓的格鬥技實在是相當的刺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