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鄉民在批踢踢PO文,「朋友傳給我林口的照片,霧濛濛der看起來別有一番詩情畫意,有沒有林口進入沉默之丘的卦?」並附上一張林口街頭濃霧照片。文一PO出就引起鄉民熱議,有鄉民直接吐槽:「你第一天去林口逆?」,「10幾年就這樣了 蔡B8」、「冬天林口日常,有冷空氣來都這樣」。

秋冬季節是台灣空污盛行的季節,在商業與工業、民生活動不改變的前提下,「大氣條件改變」成了空污嚴重與否的重要因素,其中不乏東北季風吹拂所形成的弱風尾流、冬季逆溫層不易突破、多數地區降雨偏少、境外空污隨冷高壓移入等因素。看到外頭又「霧茫茫」,大家第一個印象是「是不是空氣又變糟了?」其實不然。我們都知道「霧」這個東西,起霧也是冬春回暖時節台灣的特產,以下就來細細介紹有關於「大氣變得不清澈時」可能出現的氣象專有名詞介紹吧:
如果空氣是「乾淨」的(如AQI為普通~良好),天空看起來霧霧的,可能的情況有兩種:
1. 靄(ㄞˇ,Mist):靄,又稱薄霧,通常出現在相對濕度75%以上的環境中,為眾多小水滴所組成,使得能見度不佳但卻能在1000m以上,稱之。
2. 霧(ㄨˋ,Fog):霧,由非常密集的小水滴漂浮在空中所組成,通常出現在相對濕度90%以上甚至接近100%的環境中,使得能見度在1000m以下,稱之。
如果空氣是「骯髒」的(如AQI為不良),天空看起來霧霧的,可能的情況也有兩種:
1. 霾(ㄇㄞˊ,Haze):霾,通常出現在相對濕度75%以下的環境中,由於霾的核心物質是懸浮微粒(氣象稱:氣膠),適合出現在濕度較低的環境中。
2. 霧霾(ㄨˋ ㄇㄞˊ,Smog):霧霾,又稱煙霧,英文的Smog為「Smoke(煙)」與「霧(Fog)」所組合而成,通常出現在相對濕度75%以上的環境,甚至可達100%,當空氣污染嚴重時,大氣條件又適合起霧,水蒸氣就會附著在眾多的「霾」物質上,使得大氣相對濕度持續升高,達到類似「霧」的狀態,但是是「非常骯髒」的霧氣。

柯南.道爾筆下的福爾摩斯,總是穿梭在煙霧繚繞的倫敦。
早從十八世紀初,霧霾在倫敦就相當常見,只是到了十九世紀,這現象成了致命毒霧,工業化與都市化的餘味被留在冷凝的空氣中,毒霧不只構成健康危害更是用路者的大敵在,籠罩在煙霧中的倫敦看似仙境,但實則是地獄。1952年12月,倫敦終於爆發了史上最嚴重的大氣污染事件——「倫敦煙霧事件」,並最終導致4000人喪生。而在60年前,倫敦成功摘掉「霧都」帽子,是目前世界中治理空氣模範。雖然歐盟仍認為倫敦的空氣品質還是低於標準。
但林口、三義一帶所出現的濃霧,其形成主要原因有二,其一是由於平流輻射作用所引起,另一是因其所處地勢較高(屬台地),由於地形關係,在山窪處當有低雲移入時,即變成霧,實際上是我們在平地上所常見,浮游在山腰間的雲。
那麼如何分辨是霧還是霾?
第一是顏色。霧(Fog)的視覺顏色是白色,因為霧是由細微密集 之小水滴組成,而霾(Haze)的視覺是黃色或橘紅色,因為霾是極細 微之塵埃與鹽類粒子形成。
第二是能見度。一般造成我們能見度不及 1 公里的視障稱之為霧, 而霾則是能見度小於 10 公里時的天氣現象。
第三是相對溼度。我們也可以利用當時大氣的相對溼度來協助判 斷是霧還是霾,因為霧是小水滴組成,所以有濕潤感,相對溼度接近 100%,而霾是懸浮於空氣中或被風吹起、肉眼無法辨識的質點造成空 氣混濁,因此發生時相對溼度大約都在 75%以下。

參考資料:天氣即時預報 中央氣象局